“其实不只37家企业,最后共有98家企业联名盖章,包括省内所有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行业企业。”19日,某联名上书的医药商业企业负责人拿出一份《关于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实施所谓“阳光集中配送”的情况反映》给经济导报记者看后说。
导报记者看到,这份“上书”厚厚的一叠,除对山东海王违规的情况介绍外,还附上了国家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的意见、深圳海王与枣庄某医院签订的协议、潍坊市卫生局关于药品集中采购的通知等“证据”,并有14页的企业盖章。其中,参与“上书”的企业,既包括国控山东、济南中信医药等规模较大的企业,也有多个市属及县属企业。“有的企业没带公章来,企业代表就手签了。”这位负责人指着几处签字告诉导报记者。
他透露,现在情况反映已送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山东省卫生厅、药监局、商务厅、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如果过段时间仍无实质性反馈的话,他们或考虑向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申诉。
“这将影响到全省数百家医药企业、数万名医药职工的生存。”他坦言,“上书”也是迫不得已,在市场上历经多年风雨的民营企业家们实际上都有顾虑,深知与政府搞好关系的重要。所以,他们还是希望慎重处理此事,按程序走,先在当地政府讨个说法。实在不行,再考虑其他办法。
备受质疑的政府干预
据了解,山东海王是深圳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海王”)于2003年3月对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组建的医药流通企业。
“上书”以枣庄、潍坊两地为例,简单地介绍了山东海王进入地方医疗市场的模式。
2009年6月,枣庄市服务业办公室与深圳海王签订《并购整合山东康泰药业协议书》,将枣庄市立医院、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等枣庄市七大公立医院的药品配送权,全权授予深圳海王的下属公司山东海王。
潍坊市卫生局则在2010年4月27日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一家医疗机构尽量委托一家药品经营企业配送”,“优先选择就近的药品经营企业为配送企业”,“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选择企业规模大的药品经营企业作为配送企业”。
对此,“上书”认为,枣庄市服务业办公室作为市直事业单位,在未给予其他合法经营企业公平竞争机会的前提下,限制了其他企业与7家医院开展业务活动;而潍坊市卫生局变相设置市场门槛,暗箱操作。两地有关部门均违反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第五条“政府行政部门不得包办代替或者直接从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具体业务活动,不得为医疗机构指定药品招标代理机构和配送机构”的规定。“其行为超越法定职权,严重违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联名企业在“上书”中表示。
导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取了聊城市卫生局的一份内部资料。在这份资料中,聊城市卫生局明确表态:“在同等条件下,医院要优先选择海王药业取得中标生产企业委托配送的品种,在中标生产企业委托多家配送的企业中优先选择海王药业配送,基层医疗机构优先选择海王药业配送基本药物。”
“当地政府的一句话,对医院和医药生产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们都能心领神会。”某医药商业企业负责人愤怒地表示,如果不是行政干预,没有哪家医院和生产企业会同一家药品配送企业签订协议而丧失选择的主动权。“据说5月7日潍坊市卫生局还召开了一次由县、区卫生局局长和医院院长参加的会议,要求所有医院的药品配送必须与山东海王一家签协议,如违背,将受到严查(更多新闻来源E路有你)。”
当地政府部门之所以支持深圳海王,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是政绩作秀和利益驱动。他告诉导报记者,深圳海王每到一地,都承诺要投资3亿元左右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基地,并拿出销售额的4%-8%作为政府卫生发展基金给政府有关部门。
“上书”对此政府卫生发展基金提出疑问,认为“此项折让未在销售票据中明示,涉嫌进行商业贿赂。同时,企业用金钱获取政府有关部门授予的市场经营垄断地位,涉嫌权钱交易”。
“羊毛出在羊身上,海王让利的钱从哪里来?最后还不都落到患者头上?”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导报记者在聊城市人民政府给山东海王的回函中,看到这样的表述:“6月底前,海王银河能够完成聊城海王公司的工商注册,同时要加快聊城药品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总投资不低于3.5亿元(含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2011年9月前竣工投入运营。”
据了解,目前,山东海王以同样的方式已进入枣庄、潍坊、聊城、滨州、菏泽、泰安、日照、济宁、威海等地。
神秘的山东海王:亏损大户还是领头羊?
对山东海王垄断市场,除了对地方政府干预的不满,不少企业还对山东海王的经营水平和配送能力提出了疑问。
“这几年,山东海王在全省的经营每况愈下,直到去年还在亏损。”一医药商业企业总经理告诉导报记者,这也是诸多企业不满的因素之一。“每地平均投资3亿元,山东海王上哪弄这几十亿的投资去?”
他认为,如果此举是意在整合医药商业的话,也要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几家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而不是“指定”大家都不认可的山东海王来“领头”。
山东海王的现状到底如何?导报记者在20多家聊城医药商业企业致聊城市委、市政府的公开信中,看到对山东海王的介绍:2007年前由于过度扩张、管理混乱,以致连年亏损达几千万元,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其下设的6家分公司(济南、青岛、烟台、济宁、临沂、聊城)无一不亏损,亏损最大的是青岛,一年亏几百万元,烟台公司基本停业倒闭。由于山东海王连年亏损,2007年领导班子调整,由孔宪俊调整为刘晓东。但历经两年多,(山东海王)仍无太大进展,又于2009年将刘晓东调整为孔宪俊。由于在聊城地区的销售份额极少,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现任总经理孔宪俊以个人名义花50万元将聊城分公司买下,迁至潍坊市,更名为山东永裕医药有限公司。
“连总经理都在兼职搞自己的企业,这种企业怎么能值得信赖?”公开信发出疑问,山东海王在总部潍坊的银行贷款高达5亿-6亿元,负债已高于其资产。
不过,导报记者在聊城市卫生局的内部资料上看到的山东海王却是另一种形象:山东海王2009年销售额41亿元,在全省药品经营企业中排名第一位,是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18个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之一。但该资料又表示:“目前海王药业在我市医疗机构的业务量很少。”
真实的山东海王经营状况到底如何?导报记者从海王生物2010年一季报中发现有这样两句话:“山东海王正在开展的新运营模式———阳光集中配送业务,目前得到了快速发展,预计可以给山东海王的销售规模带来很大提升,并使山东海王实现盈利。”“枣庄银海的药品配送业务已经常态化,2010年将会达到一定销售规模,并实现盈利。”
博弈:还市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媒体刚关注此事,其实博弈早就开始了。”一知情人士告诉导报记者,枣庄市的医疗机构去年6月份就被山东海王“托管”了。目前该市从市级医院到乡镇医院的药品配送,几乎都是山东海王的天下。用他的话说,枣庄是全省被山东海王“托管”得最彻底的一个地区。
独家配送权越来越多地被山东海王拿走,这对众多医药商业企业而言,意味着不是起来反抗求生就是坐以待毙。
所以,在山东海王强势进入的地区,医药商业企业联合抵制的例子并不鲜见。聊城的20多家企业曾联合发出致聊城市委、市政府的公开信,称这是在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将导致该市多家企业倒闭,3500余人下岗。
该公开信最后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将保留进一步反映的权利,包括行政诉讼。”
上述知情人士无奈地表示,虽然多家企业联名“上书”,但现在他们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虽然深知有政府干预,但许多地方政府都是“口头”要求各地卫生局和医院优先选择山东海王,没有公开发布文件或会议纪要;而且都是各地医院与山东海王签署的协议,看起来像是市场行为,难以真正找到政府的行为,但却看到了政府的影子。
“所以,企业的要求都不高。我们只希望政府能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还市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