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已经落幕,但影响力却在持久释放。四川除了签下60个生物医药项目大单,金额73.37亿元外,一系列收获也被同时收入囊中中医药机遇的再认识等理念收获,直奔产业链高端的产业收获,林林总总。通过大会,一种信号正在强烈释放四川中医药正在谋求“转型”,蛰伏多年的传统产业试图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西医的困境中医的机遇
“西医发展到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1月25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报告会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直面西医的困境。他解释说,随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出现,西医遭遇史无前例的挑战,治疗这些病并不像以前“找到一个靶点,开发一种药物,治疗一种疾病”那么简单。
西医的困境,或许正是中医迈步国际市场的机遇。陈凯先进而指出,基于丰富经验基础上诞生的中医,对这些困扰人类健康的病症,能达到许多西医所没有的疗效。
20世纪末,75位诺贝尔奖得主汇聚法国发表《巴黎宣言》。《宣言》认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一观点,正和中国先哲提出的“上工治未病”不谋而合。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西方对中医的热情空前高涨。2009年,澳大利亚颁布法律承认中医的地位,目前已有南非、加拿大等八个国家承认中医地位。
川内知名企业也都看到了这一趋势。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生态城“跑马圈地”,意图把研发和生产基地拓展到沿海。要打开国际市场,降低物流成本很重要。一手忙“外”,另一手也在忙“内”。他们和江油市签署协议,在江油建毒性中药饮片研发及生产基地。“只做产业链的前端不行。”他们把眼光放在了“全产业链”。
跨越“藩篱”全产业链突围
尽管机遇重重,但四川中医药走向国际还面临着种种“藩篱”。
据统计,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年销售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中,历史最悠久的中药只有不到10%的份额,往往以膳食补充剂和食品的身份上市,而非处方药。
“中药应作为处方药被国际市场认可。”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生物医药博士王梅说。
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汉方医学中心主任渡边贤治认为,中医药受东方哲学影响,综合、全面、动态地看待人体,有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定义比较模糊,很难被西方生物医学界所理解,这是阻碍中药国际化的一个拦路虎。“阴虚、清热,这些在国内中药使用说明中常见的词语,外国人很难看得懂。”王梅说。
“中药标准还没有与国际接轨。”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告知,标准化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限制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
如何把机遇变成现实?省科技厅有关人士说,要让中医药真正走向国际,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为此,“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推动六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工程、大品种培育工程、大企业培育工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工程、市(州)县基地示范工程、中医药服务与健康工程。
全产业链突围,成为“破题”之举。
“两只手”合力勾勒国际化路线图
一方面,政府之手高位推动;一方面,市场之手探路先行,四川中医药正在勾勒走向国际的路线图。
政府层面,与会21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在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和国际交流合作上,取得广泛的共识和积极的成果。在区域合作方面,吉林、广东、西藏与四川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甘肃、四川与香港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同时,科技厅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围绕打造中药千亿产业的核心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品种,创立川产中药品牌,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到2015年,力争全省现代中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利税200亿元以上,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
市场主体企业更是蠢蠢欲动。通过大会,在成果转化、国际合作、风险资本等方面,签署了“青蒿及复方青蒿素产业的非洲本地化”、“中医师(美国)远程再教育平台”、“毒性中药饮片研发及生产”、“CRO服务(新药临床研究外包服务)”等合作协议。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非洲,尤其是沙哈拉沙漠以南,每10秒就有一个孩子死于疟疾。由于药物昂贵,很多孩子得不到治疗。
成都恩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下了该公司历史上对外合作最大单。他们将和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一道把青蒿素产业在非洲本地化。“要让非洲孩子吃得起药,只有一条路本地化。”代勇代表恩威集团签约,他先后多次去过非洲,认为那里是他们大展拳脚的地方。中国是青蒿素的原产地,恩威集团的想法是到非洲建基地进行种植,建厂进行生产,建网络进行营销。“我们不做简单的原料提供商,全产业链征战海外才能谋求价值最大化。”代勇说,全产业链“出国”,可以把青蒿素的成本降低到现在的20%,那样非洲的孩子将摆脱疟疾的影响。
成果盘点
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
首次设置了“生物医药产业对接洽谈暨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共达成合作意向60项,金额73.37亿元。通过项目发布、企业路演、对接洽谈等,有效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结合,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在区域合作方面,吉林、广东、西藏与四川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甘肃、四川与香港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在成果转化、国际合作、风险资本等方面,签署了“青蒿及复方青蒿素产业的非洲本地化”、“中医师(美国)远程再教育平台”、“毒性中药饮片研发及生产”、“CRO服务(新药临床研究外包服务)”等合作协议。
推动中医药生产和贸易
“数字中医药与教育技术信息化研讨会”推出了“道地中药材溯源系统”,以物联网络技术实现中药材质量的全流程第三方监控。全国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县长论坛聚集了100多个道地中药材主产县代表,探讨了道地中药材的生产现状、困境和破局之路,围绕“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化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将对中药农业生产和贸易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创新性提出了中医发展新的思维模式。如把诠释学等哲学思想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应用哲学方法论对中医理论进行现代诠释,阐明中医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的本质内涵;传承了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
中医临床急控防治
在中医临床方面,展示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及重大传染病、以及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防控能力和防治成就,总结经验为行业研究提供了参考。如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防控经验等。
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
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国中药材的资源优势。首次展示了森林药用资源的培育与开发利用研究成果,有利于森林药用资源的培育与开发利用,扩大药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创新与产业发展
在中药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中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同时开拓了创新中药研发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满足临床需要为根本目的的中药新药研究、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研究、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基于“功效-毒性-物质”的新型中药质量控制模式、运用一测多评法进行质量评价等。
民族医药发展与创新
在民族医药发展与创新方面,开展科技部基础专项“藏医古籍整理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第一次开展了大规模的藏医古籍整理,也是第一次开展的藏医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名老民族医医技医术学术思想抢救性整理研究”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抢救与保护了名老民族医医技医术学术思想,是民族医药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