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人的实验室到纽约交易所上市,客户是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全年预计能创造超过21亿元的营业额——“药明康德”对上海发展的启示
公司员工4000多人,科研人员超过3/4,200多项专利已授权或在申请中,多项专利的价值高达数亿元。
这家公司有能力创制新药,却宣称自己仅提供研发服务,不生产产品,“只挣打工费”。为谁“打工”?全球最大的20家制药公司,都是它的客户。
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一个小实验室起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开创国内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新模式。如今,在张江“药谷”,半数以上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复制了“药明康德模式”。
为制药巨头做研发
药明康德厂区,少办公桌、无生产线、无销售部门,有的只是多种试验设备和瓶瓶罐罐。就在这,每天有3200名科研人员为辉瑞、默克、阿斯利康等国际大型制药公司提供研发服务,今年预计能创造21亿元的营业额。
国际制药巨头为什么把最核心的研发任务交给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研发新药的平均周期为12-15年,由于研发上下链条不畅,时间常被浪费20%。而药品每提早一年上市销售,可多获利5000亿美元。国外许多大企业将研发体系中的某些环节外包给专业研发公司,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药明康德看到了商机——为老外做研发。因为在中国开展医药研发,具有技术、成本和人力资源的先天优势。
在国内新药研发外包行业“第一个吃螃蟹”,需要很大勇气。“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医药研发的概念。化学实验室的专业通风橱,国内无厂家生产。我们只好自己画图纸,让橱柜和抽油烟机的生产厂商做。”药明康德创始人之一、公司执行董事及执行副总裁刘晓钟说。
抓住机遇往往能创造奇迹。10年间,药明康德从几个人的实验室成长为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全球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带动国外制药巨头将研发中心纷纷转向中国。
研发服务“按需订制”
如果把药品想象成一盘菜,制药公司就好比是厨师。药明康德甘愿“打下手”,设计新菜谱、洗菜、切片、配料,让厨师腾出手专心炒菜。
然而,厨师各有所需,有的只要菜谱,有的希望菜洗净切好就行,有的则需做好炒菜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为满足不同需求,药明康德提供的研发服务,覆盖化学实验、生物研发、工艺流程设计、毒性毒理测试等多环节。公司里每天大概有上千个项目同时运行,小到一个化合物的合成,大到做上吨的原料药,项目研发周期由一个月到一两年不等。
药明康德“按需订制”,可那么多“厨师”都来订制服务,怎么保证服务的唯一性呢?公司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文档管理系统,确保合作伙伴的机密及专有信息不被泄露。所有重要的商业文件和研究资料都会到上海市公证处独立公证。
开发新药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对一两家实验室而言,这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把实验室工厂化,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试验项目一起做,肯定能提高研发效率。确定了商业模式,药明康德不断扩大规模,在中美六地建研发基地,研发场地超过26万平方米。
员工对话顶级专家
今年7月,药明康德邀请美国普渡大学根岸英一教授到公司演讲,与员工面对面交流,今年10月,根岸英一刚刚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不是巧合。
药明康德每月邀请一位制药行业科学家来公司做讲座,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机会与世界顶级专家对话。为了加快更新知识,公司与全球最大的有机化学数值与事实数据库建立联系,员工可借此查阅最新档案和论文,检索量甚至超过了国际大制药公司,跃居世界第一。
美国人苏瑞池曾是药明康德一家客户公司的技术总监。药明康德研发服务的出色表现,导致他“失业”了——因为他的公司不再需要有人做研发。这名哈佛大学的博士后,一“失业”,就被药明康德“抢”到了上海,做起了公司高级技术副总。日本、印度、英国……高级管理队伍成了“小联合国”,药明康德成了全球生物医药人才的聚集地。
医药研发外包为中国制药培养了一批国际一流研发人才。虽然在药明康德客户名单里,没有中国本土企业的名字,但随着国内医药研发需求的上升,公司正积极谋求与国内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力争帮助国内企业开发出具有国际影响力、造福患者的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