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网综合资讯频道   -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 来源:-  虎网综合资讯频道   浏览:1160   更新时间:
  •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省情认识,适应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期盼,提出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1)“十一五”发展成就。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认认真真抓党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特大地震、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3%,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3.4%,三秦大地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建成西汉高速、郑西高铁、榆林机场、引乾济石等重大设施,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秦岭、渭河、汉丹江等生态治理,基础保障条件显著改善。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改造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培育旅游、文化、物流等服务业,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国企、农村、科技、文化、卫生、行政等体制改革,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保持全省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思想主流,创业、创新、创优成为自觉行动,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经过五年努力奋斗,陕西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挑战。立足当前看陕西,“十一五”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依然是突出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偏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站在全国看陕西,我省经济发展位次前移、比重上升,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资源、科技、人才、区位等优势有待充分发挥,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快速崛起、周边省区奋勇争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放眼未来看陕西,我省仍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蓄积的发展潜能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大事实事,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省大局和谐稳定。

    (3)“十二五”总体要求。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要把握以下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陕西所有问题的关键,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发挥优势,释放潜能,瞄准先进,实施赶超,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强化产业融合,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互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双拉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

    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裕人,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敢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4)“十二五”发展目标。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优化,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型陕西建设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坚持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扭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加快发展和调整优化结构及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从我省实际出发,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坚持不懈地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继续实施一系列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充实完善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加强各项政策的综合运用,搞好各类生产要素的协调配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保持全省经济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

    (6)继续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激活民间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国有、民间、外商等多元化的投资稳定增长机制。以存量调结构、增量优结构,促进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扎实推进项目带动战略,高起点谋划一批支撑力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项目,持续不断地抓好重点项目,保证项目建设接替有序。

    (7)把扩大消费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稳固发展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积极拓展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消费,继续做好家电、摩托车等商品下乡和农机补贴,加快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鼓励消费各项政策,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格质量监管,营造安全便捷的消费环境。

    (8)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整体谋划,板块开发,加强区域联结互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全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着力建设“一高地四基地”,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全国新的增长极,实现关中创新发展;强化资源勘查、水源建设和生态保护,坚持资源深度转化,打造世界级能源化工基地,实现陕北持续发展;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出台推动陕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基础设施,布局重大项目,壮大优势产业,把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陕南循环发展。

    (9)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降低门槛、腾出空间、强化服务,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旅游、金融等,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基础电信运营、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领域。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成长培育、创业创新、素质提升“三项计划”,完善民间投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促其壮大规模和转型升级,造就一批民营企业家,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

    三、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10)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设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高效便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形成“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骨架网,建成通江达海的客运专线、增密扩网的铁路干线和扩容增量的能源通道,加快建设调度中心等四大基地,启动关中城际铁路网建设,谋划西安至银川、重庆、武汉、包头等区域性快速通道,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围绕形成“三纵七横两环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国家公路网项目,加快连接重要经济区、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增强西安咸阳机场的航空枢纽功能,加快既有机场迁建和新增机场布点,完善支线和通用航空网络,大力发展航空事业。建设汉江高等级航运通道。加强各类运输方式衔接,搞好交通枢纽、运输站场和物流设施无缝对接,建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用户的油气管网系统。

    (11)有效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把水利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类资金,构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农业高效灌溉和综合防洪减灾三大体系。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和王圪堵、南沟门、亭口水库等重大工程,推进引汉济渭取得阶段性进展。继续实施渭河、汉江、丹江等重点河流防洪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更新改造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淤地坝建设。加快陕北黄河引水、东庄水库等前期工作,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增强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

    (12)构建大能力电网设施体系。全力推进“陕电外送”,大力开拓电力市场,加快建设连接华中、华东、华北电网百万伏特高压、超高压直流输送通道。构建750千伏省内主网,优化330千伏网架及变电站布局,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配网,加快电缆入地步伐。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力争实现县县电气化。理顺省内电网管理体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满足省内需求和外送需要。

    (13)加快高速信息网建设。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设施建设,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筑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相互融合的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强化电子政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密码保障水平,确保信息安全。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实现宽带村村通。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实现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深化“数字陕西”建设,增强应用服务功能,完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设施,保持全省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14)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现有交通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西安、咸阳地下轨道交通、地面快速干道系统建设并向周边延伸。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市政路网、供排水、供气、供热、人防等设施,大幅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街区和旧城改造,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进“气化陕西”工程向重点镇延伸。

    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

    (15)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理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扶持粮食生产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新增粮食工程,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粮食产量,加强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

    (16)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围绕粮食、果业、畜牧、蔬菜四大产业,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节水灌溉、新型栽培、科技推广、机械应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苹果为龙头的果业,加快发展以生猪、奶牛、羊子为重点的畜牧业,积极发展核桃、板栗、红枣、花椒等干杂果经济林以及茶叶、中药材、蚕桑、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设施蔬菜,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17)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强化支持,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电网升级改造,彻底解决饮水安全和行政村用电问题。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步伐,积极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工程。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和沼气设施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以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服务管理城镇化“三集一化”为切入点,优化居民点布局,搞好村组合并,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18)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有序发展资源加工型、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引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完善“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改革,搞好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继续实施撤乡并镇,探索推进扩权强镇,赋予县镇政府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19)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实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结合起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创新扶贫机制,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富县帮贫县”、“千企扶千村”工程,实现扶贫工作重心由贫困县向贫困村户转变,逐步消除贫困县。

    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20)做大做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珍惜资源,深度转化,以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为方向,依托大型骨干企业,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加快建设煤炭综合利用、油气勘查开发等一批投入、产出双千亿的重大项目。坚持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高效能源与传统能源同步发展,煤电、煤化、油炼化、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协同发展,努力实现电源建设大型化、化工产业高端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坚持企地互动双赢,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扶持地方发展配套产业,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21)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扩展门类,提升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程机械、重型汽车、输配电设备、石油装备等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国内外先进标准,推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推进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

    (2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研判市场需求,强化政策支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聚集各类要素,着力突破激光、信息通讯、创新药物、风机制造、核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实现航天动力制造、大型运输机、新舟700先进涡桨支线飞机产业化和规模化。

    (2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综合运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扩能升级,促进产业集中和技术集成。以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为示范,加快企业重组,振兴纺织产业。推进食品产业向多品种、深加工发展,扩大果蔬、乳品、粮油加工等生产规模,打造食品知名品牌。有序发展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导的水泥产业,建设宝鸡、铜川、安康、神木陶瓷基地。以做大规模、提升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屋建筑业,提升市政、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施工能力,增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24)加快发展服务业。按照增加总量、提高比重、提升档次的思路,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物流、金融、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旅游、会展、保险、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服务业聚集区。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一批全国性物流中心,支持西安搞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25)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优化项目布局,推动产业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实现“陕西配套”向“陕西制造”、“陕西创造”转变。着力打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加快构建钛及钛合金、铝镁合金、高性能碳纤维、物联网等若干特色产业链,建成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20个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年销售收入上千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6)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承包土地、林地、荒山荒地等经营权和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流转,坚持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扩大输出规模并重,做大劳务产业,增加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和工资性收入。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重视提高离退休人员和低收入者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税收调节,缩小地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

    (27)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加快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鼓励群众争创殷实家业。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53)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以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做好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联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化解由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及时处理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整合加强基层政法、信访、维稳等力量,强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拓展法律援助社会覆盖面,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各种渗透和破坏捣乱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十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54)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围绕实现“十二五”规划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实施重点培训工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突出党性和实践锻炼,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建立健全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三位一体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55)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和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加强民族、宗教、对台、港澳、侨务及外事等工作。加强党建带群建,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支持驻陕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活动。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普法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6)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健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觉实践群众观点,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经常性动力和经常性机制,深化“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文明社区、和谐家园”活动,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富民强省的组织基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坚持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倡导良好文风会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认真落实“十二五”的各项部署,形成推进陕西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建设西部强省、实现全面小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陕西,是“十二五”时期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2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为重要补充,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社保关系及账户在全省和省际间的转移与接续。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保障待遇正常调节机制,加大面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空巢老人等突出问题。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体系,妥善解决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基本满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有效改善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住房条件。

    (29)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三统一”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疗人才特别是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参股、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创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

    七、加快城镇化步伐,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30)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以西咸新区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规划西安、咸阳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高效的共建协调机制,加快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构建主城区、卫星城和城市组团相协调的空间布局,形成大都市基本框架。发挥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现代金融、高新技术等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加强产业聚集融合,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多地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海内外一流人才,大幅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31)切实推进大中城市建设。加快宝鸡-蔡家坡百里城镇带建设,打造关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榆林、汉中、渭南等百万人口大城市,构建跨省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铜川、延安、安康、商洛等城市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推进杨凌示范区建设,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关中城市群,积极培育南北交通干线、陕北长城沿线以及陕南汉丹江沿岸城镇带,形成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32)着力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扩大县城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宜居环境,提高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支持更多的县城发展成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推进有条件的县撤县设区设市。在重要工矿区、交通节点、旅游区、商贸集中区以及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小城镇和卫星城镇。

    (33)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实施延安城乡统筹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城乡统筹进展,在全国革命老区建设中走在前列。支持西安搞好城乡统筹,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先行先试,加快渭南—华阴、铜川—富平、神木—府谷、商州—丹凤、安康月河川道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力争五年转移转化户籍农民600万人。

    (34)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从我省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合理划分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健全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快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八、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建设创新型区域

    (3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意见,普及学前教育,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双高双普”。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支持“985”、“211”和重点学科工程建设,办好西北大学等一批省属高校,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做强民办教育。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实用型人才。

    (36)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重大突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一批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各类工研院作用,强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评价奖励机制,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加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37)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跨越、引领未来的方针,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系统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加快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实施“双百工程”,加快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推进专利技术应用转化。

    (38)加强人才强省建设。认真落实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重点建设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集聚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科研团队。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推进“三秦学者”和百人计划,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实人才政策,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改善人才特别是基层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39)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功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重要新闻媒体、网络文化工程等现代传播体系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建设,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加强历史文化挖掘整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大遗址为重点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4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强文娱演出、印刷包装、出版发行、广播影视等优势产业,做大数字出版、动漫、网络传媒、咨询策划等创意产业,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以资产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聚集优势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园区。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以“陕西戏剧”、“长安画派”、“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北民歌”等为重点,扶持一批富有陕西特色、全国影响较大的精品力作,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

    (41)推动文化创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吸引力和感染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42)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塑造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形象。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内容,灵活形式,建设一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强化职业操守,鼓励劳动致富,营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4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强化政策支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统筹资源、环境、产业等要素配置,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引进和研发一批支撑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形成产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的发展格局。搞好国家低碳示范省建设,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44)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以节能增效为核心,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实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做好工业、建筑、交通领域和公共机构的节能。坚持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加强水资源配置管理,集约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节约和集约用地。搞好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争取榆林等进入试点范围。

    (45)加强环境整治与保护。处理好环保与发展、稳定、民生的关系,注重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健全环境治理体系,采取综合措施,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重点搞好工业污染防治,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和汽车尾气等突出问题。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关中城市群环境污染整治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实施渭河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安全。启动农村清洁工程,控制和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46)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打造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加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秦巴山区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治理。统筹建设渭河城区段防洪堤岸、主河道、湿地、滩涂绿地、休闲景观、农田林网、观光农业,形成河、林、田、城一体的城市滨水生态特色功能区,把渭河打造成横贯关中的生态长廊和安澜屏障。加强秦岭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修复自然生态功能,建设国家森林公园。突出“身边增绿”,加快重点区域绿化。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及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快矿山采空沉陷区修复和尾矿库治理。

    十一、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

    (47)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在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和支出责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资源税改革政策,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采取融资扩股等方式提升现有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推进设立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机构,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作用,积极发展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证券期货机构公司治理,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

    (48)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49)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提升陕西经济外向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与我省企业强强联合,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培育多元化的出口主体,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骨干企业,大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出口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出口产业集群。努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规模,增加省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引进和重要设备、资源的进口,促进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发挥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农高会、世园会等平台作用,加强对外交流,拓展合作空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的经济互动,积极推动“西三角”、呼包银榆、陕甘宁等经济区跨省区域合作。

    十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陕西

    (50)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做好流动人口、在陕外国人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妥善化解行政争议特别是重大群体性行政争议,维护有序和谐的社会管理秩序。深入推进“平安陕西”建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和综合治理,加强政法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1加强社会安全和应急管理。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防疫体系,促进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构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坚持安全发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体系,宣传和普及防灾抗灾知识,提高公众预防综合能力和防灾自卫意识。

    (52)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老龄事业,加大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力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统筹城乡人口服务管理,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任何单位及个人发布信息,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注意产品功能表达,杜绝虚假违法广告,产品功能夸大宣传。
  业务电话:010-53399568 投诉电话:14700496243
  客服微信:14700496243
  :本网站为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不出售任何药品,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请不要拨打以上电话,谢谢合作。
  为了使您更方便的找产品本站开通了全国医药代理商联络QQ群:(群①:62942367 群②:54524537 群③:104496983)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201227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5-0001
虎网医药招商网(www.tignet.cn)属于 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 所有,谨防假冒